三水候陆观察座师

蛮水滔滔转战馀,主恩遥借外台居。
十年谁问康成业,四野人瞻孟博车。
乍觉鹏风驱海蜃,相将军雨足江鱼。
汉庭此日推文武,不数重来谕尉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水候陆观察座师》是明代诗人陈子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进行更深入的解析: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人,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于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后曾担任浙江乡试的主考官,因批评魏忠贤而被削籍。崇祯初年间,陈子壮重新起用为礼部尚书,但不久南京陷落,他未能到达任所便遇难。他的文学作品多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与关怀,如《三水候陆观察座师》便是其中之一。
  • 文学成就:陈子壮在文学上的成就颇高,有《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等作品传世,其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作者个人的情感。陈子壮的诗歌风格以深沉、悲慨为特点,常常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忧国忧民的情绪。
  1. 诗作解读
  • 内容解析:《三水候陆观察座师》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景象及对时局的感慨。诗中“蛮水滔滔转战馀”,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战后的荒凉。“谁问康成业?四野人瞻孟博车”则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以及对恢复和平的渴望。
  • 艺术特点: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整首诗构思巧妙,通过对比战乱后的荒凉与人们对于英雄的敬仰,深刻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1. 历史背景
  • 明朝政治环境:明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导致朝政混乱,国家逐渐走向衰败。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为许多文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陈子壮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
  • 文人命运:作为一位官员,陈子壮的生活充满波折。他曾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而受牵连,最终不幸身亡。这种个人命运的坎坷也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反映,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悲凉和愤懑的色彩。
  1. 文化意义
  • 反映现实:陈子壮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通过诗歌,他表达了对于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于和平与安定的向往。
  • 传承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代表之一,陈子壮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学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明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

《三水候陆观察座师》是陈子壮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也是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及其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