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逢陆景邺老师

幕府莲花近已开,旧时桃李可能培。
冲炎不似山阴棹,叱蹇仍追蓟北台。
庙算探囊无一二,时艰问路免迂回。
职方诸将关宸顾,匡济山东正论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平逢陆景邺老师》是明代诗人陈子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陈子壮,明末广东南海人,字集生,号秋涛。天启年间进士,曾因直言反对魏忠贤而被削籍。崇祯初年复官职,后在南明朝中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一生历经坎坷,最终在广州起兵失败被执死。陈子壮有《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
  2. 诗歌原文及翻译
    幕府莲花近已开,旧时桃李可能培。
    冲炎不似山阴棹,叱蹇仍追蓟北台。
    庙算探囊无一二,时艰问路免迂回。
    职方诸将关宸顾,匡济山东正论才。
  3.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东平逢陆景邺老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古代文人墨客相聚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陆景邺老师深厚的敬仰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 用词考究:诗句中使用了“冲炎”、“山阴棹”、“蓟北台”等意象,展现了陆景邺老师的儒雅风度和坚毅性格。同时,“庙算”一词也暗指陆景邺老师深谋远虑的特质。
  • 情感表达:全诗洋溢着对陆景邺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1. 文化背景
  • 《东平逢陆景邺老师》创作于明末清初,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诗中的陆景邺老师形象,既有儒家学者的风范,又有政治家的智慧。这种双重身份使得陆景邺老师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1. 文学价值
  • 《东平逢陆景邺老师》不仅展示了陈子壮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它不仅是陈子壮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东平逢陆景邺老师》作为明代著名诗人陈子壮的代表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更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通过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刻理解到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