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柬憨山禅师

倦游关塞客,一病几经旬。
慧日存吾性,浮云寄此身。
闭门蛩闹夜,欹枕鸟啼春。
最爱南邻伴,郫筒问字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卧病柬憨山禅师》是明代诗人陈鸣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因长期的疾病而卧床不起,对禅宗思想有着深刻领悟的状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卧病柬憨山禅师》的作者是陈鸣阳,他是一位来自南海的学者。在明代神宗万历年间,陈鸣阳担任诸生。他的生平事迹在《广东通志》中有记载。
  2. 诗歌原文:倦游关塞客,一病几经旬。慧日存吾性,浮云寄此身。闭门蛩闹夜,欹枕鸟啼春。最爱南邻伴,郫筒问字频。
  3. 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琐事的淡然处理。诗人以“倦游关塞客”开篇,表达了他曾经的游历经历和如今的病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慧日存吾性,浮云寄此身”,诗人借“慧日”和“浮云”的意象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认为生活中的纷扰如同过眼云烟,而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两句,“最爱南邻伴,郫筒问字频”,则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喜爱,以及与邻居之间频繁交流的文化情趣。
  4. 写作背景:虽然《卧病柬憨山禅师》的具体创作背景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根据诗人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推测这首作品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追求。
  5. 文化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陈鸣阳的《卧病柬憨山禅师》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文人对于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于禅宗思想的接受和实践。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卧病柬憨山禅师》不仅是陈鸣阳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更是明代文学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陈鸣阳的诗歌才华,还能够深入理解明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

《卧病柬憨山禅师》不仅是陈鸣阳个人情感世界的抒发,更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