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问水境,振策蹑奇峰。冥蒙谢物外,孤秀绝区中。
中峰连天自天直,石磴崎岖路不极。开凿空传帝后功,阴灵自识神仙域。
探灵劳顿登,扪险损心情。苍崖忽转万仞仄,瀑水散落千岩声。
岩深生夏寒,涧复埋昼雾。幽花不记新,断石偏宜故。
时从树底践行云,还向云中辨来路。九派遥音渐细微,群峦下瞰如翔赴。
别有青虹照碧川,香炉更在前峰前。凌风挥手招五老,烟霞却在衣衿间。
玄窦青溪不可测,紫芝白术行当餐。髓出何时遇,丹成几日还。
我生剩有高深意,结因况复逢初地。待问远公可卖山,换却春衫作归计。
同李御史徐副使登庐山道中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李御史徐副使登庐山道中作》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初夏,当时王安石任江宁知府,徐铉任知制诰,两人同游庐山时所作。
全诗共八句,内容如下: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雨洗秋江天水清,飘然乘兴上高台。
白云深处有人家,空翠四合树冥冥。
溪流石上如鸣佩,山色入坐冷渐明。
首联两句写景,写庐山的景色,“青山缭绕疑无路”描绘了诗人站在庐山上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忽见千帆隐映来”,则又写出庐山的美丽景色让诗人感到惊喜。颔联写雨后的庐山景色,“雨洗秋江天水清”描绘了庐山在大雨过后的清新景象。颈联写登上山顶后所见的景色,“白云深处有人家”,则描绘出庐山上云雾缭绕中的宁静与祥和。尾联写在山间行走的感受,“空翠四合树冥冥”,则写出了庐山上树木葱郁、幽深的特点;“溪流石上如鸣佩”,则写出了山间小溪清澈如玉、清脆悦耳的感觉;“山色入坐冷渐明”,则写出了坐在山中观山时,随着山色的变化,温度逐渐降低,最后变得明亮起来的感觉。
此诗以简洁流畅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豁达胸怀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