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唐行

江乡逢暮春,一棹舣沙滨。
客路看飞絮,行厨荐绿蘋。
冠裳时暂远,鱼鸟渐相亲。
长啸乾坤里,悠然著此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次唐行》是明代诗人郭谏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旅途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对人情的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舟次唐行》的作者郭谏臣,字子忠,号方泉,更号鲲溟,是明代苏州府长洲人。他以进士出身,曾任袁州司理、吏部主事等职,后官至江西参政。郭谏臣的一生经历了官场的浮沉,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颇为显著,有《郭鲲溟集》留存。

  2. 诗歌原文:《舟次唐行》,江乡逢暮春,一棹舣沙滨。客路看飞絮,行厨荐绿蘋。冠裳时暂远,鱼鸟渐相亲。长啸乾坤里,悠然著此身。

  3. 诗歌赏析:郭谏臣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诗句,展现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诗中的“江乡逢暮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而“一棹舣沙滨”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停船于沙滩之畔的场景。接着,“客路看飞絮”和“行厨荐绿蘋”两句,分别描写了旅途中的观察和行为,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捕捉,也体现了诗人随性生活的一面。

  4.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郭谏臣任江西参政期间,此时他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得以静享江南的山水之美。这种心境使他有机会深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在诗文中尽情抒发内心的感慨与思索。

  5. 作品影响:郭谏臣的《舟次唐行》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远的意境,成为明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的审美趣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舟次唐行》作为郭谏臣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修养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诗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