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六合县僧寺

鸣驺入古寺,借榻近高僧。
欲听三乘法,因传五夜灯。
茶烟浮竹暗,花雨向阶凝。
犹自牵尘鞅,皈依惜未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宿六合县僧寺》是明代诗人郭谏臣的作品。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夜宿六合县僧寺》是一首描绘夜晚住宿经历的诗作,表达了对佛法的向往和对修行生活的体验。诗句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全诗共分为四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审美意蕴。
  2. 作者背景:郭谏臣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郭谏臣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字子忠,号方泉,更号鲲溟。他不仅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而且以诗歌创作闻名于世。郭谏臣的诗歌婉约清雅,深受后人喜爱。
  3.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而著称。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夜晚住宿经历的描述,更是诗人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寺庙、僧人、法灯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平静的理想世界。同时,诗中的自然景物也与佛教的修行理念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主题深度。
  4. 历史意义:在中国文化中,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哲学思想。《夜宿六合县僧寺》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明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思想交融的一个例证。

《夜宿六合县僧寺》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诗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