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左善世鹫峰禅师

滁上暌违后,相寻屡失期。
无由聆法偈,空自渺予思。
天界云霄近,毗卢景像奇。
几时趋丈室,煮茗细论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左善世鹫峰禅师》是明代诗人陈琏创作的一首诗。该诗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禅寺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修行的思考。下面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琏(1370年—1454年),明初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号琴轩。陈琏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陈琏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还担任过国子祭酒等重要职务,藏书万卷,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创作同样成就斐然,以《寄左善世鹫峰禅师》为代表的作品,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滁上暌违后,相寻屡失期。”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滁州因公务繁忙而无法频繁探访寺庙的遗憾。“无由聆法偈,空自渺予思。”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渴望和内心的空虚。
  • “天界云霄近,毗卢景像奇。”描绘了一幅佛塔高耸入云、佛像庄严美丽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对宗教修行场所的向往。
  • “几时趋丈室,煮茗细论诗。”诗人希望能够早日前往寺庙,与禅师一同品茶论诗,共同探讨人生和修行的奥秘。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1. 诗歌鉴赏与评价
  • 《寄左善世鹫峰禅师》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佛法的向往和对寺庙的敬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修行的独特见解。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纯粹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哲理的诗作。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修行的目的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
  • 在文学史上,《寄左善世鹫峰禅师》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才华,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寄左善世鹫峰禅师》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