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试院偶成

宴罢薇垣赴棘闱,衣冠济济肃威仪。
官槐花早临街放,宫柳条长拂地垂。
今我较文当世盛,诸生角艺在斯时。
蟾宫丹桂秋来盛,谁解高攀第一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入试院偶成》是明代诗人陈琏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和士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其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陈琏(1370-1454),字廷器,号琴轩,广东东莞人。他是明初的文学家,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藏书被后世称道。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诗歌原文:宴罢薇垣赴棘闱,衣冠济济肃威仪。官槐花早临街放,宫柳条长拂地垂。今我较文当世盛,诸生角艺在斯时。蟾宫丹桂秋来盛,谁解高攀第一枝。
  3. 诗歌赏析:此诗描绘了文人学士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首句“宴罢薇垣赴棘闱”描写了文人学士们在宴席后匆忙赶往考场的情境,表现出他们紧张而期待的心情。第二句“衣冠济济肃威仪”则通过形容众多士人的装束整齐、严肃庄重,进一步凸显了科举考试的庄严与重要性。第三句“官槐花早临街放,宫柳条长拂地垂”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和谐与宁静。
  4. 艺术特色:《入试院偶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它不仅反映了明朝科举制度的现实情况,还通过对科举考试的描写,揭示了士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与追求。同时,此诗也体现了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入试院偶成》不仅仅是一首描述科举考试场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科举考试的描写,反映了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同时也展示了明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士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