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舍大如斗,烦暑苦郁蒸。
危阑俯长江,晚来试一凭。
披襟待明月,坐爱风泠泠。
逍遥遗俗虑,物我两忘形。
只此足清赏,何须踏层冰。
纳凉逍遥楼
介绍
《纳凉逍遥楼》是明代诗人陈琏创作的一首古诗,全文如下:“书舍大如斗,烦暑苦郁蒸。危阑俯长江,晚来试一凭。披襟待明月,坐爱风泠泠。”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在酷暑中寻求清凉的心境,还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赋予了“逍遥楼”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诗中的“纳凉逍遥楼”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象征。逍遥楼作为岭南城市类型体系中具有非凡意义的历史文化名楼,承载着唐代盛世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文人墨客对桂林山水的独特情感与深刻体验。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逍遥楼位于广西桂林市,四周山峦环抱,漓江蜿蜒流淌。这里的自然风光旖旎,四季分明,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避暑胜地。特别是夏季,当烈日炎炎时,人们可以登上逍遥楼,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凉爽。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验,无疑是现代人所向往的诗意栖居生活。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纳凉逍遥楼》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更是一首表达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的作品。诗中的“书舍大如斗”形容逍遥楼的规模宏大,象征着知识的广博和思想的深邃。而“烦暑苦郁蒸”则表达了诗人面对酷热天气时的无奈与困扰。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通过仰望星空、欣赏月色和感受清风等方式,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解脱和升华。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纳凉逍遥楼》通过对逍遥楼及其周边环境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同时,诗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进一步引发共鸣。
《纳凉逍遥楼》不仅是一首诗,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的寄托。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取向,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