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秋水寄怀友人

无限秋天色,偏于秋水多。
风高太液雁,月满洞庭波。
最彻庄生理,堪邀孺子歌。
自从南浦别,春去却如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秋水寄怀友人》是明朝陈子升的作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
  • 无限秋天色,偏于秋水多: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而“秋水”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主要对象。秋天的景色在诗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而秋水的意象则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秋天的特别眷恋。
  • 风高太液雁,月满洞庭波:这里通过“太液”和“洞庭”两个典故,分别指向北京北海公园中的太液池和湖南省的岳阳楼,这两个地点都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对象。通过这些地点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友人深深的怀念和不舍。
  • 最彻庄生理,堪邀孺子歌:这里的“庄理”可能指的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的道理。而“孺子歌”可能指的是儿童的歌谣,这两句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哲理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追求和对纯真年代的怀念。
  • 自从南浦别,春去却如何:这句话中的“南浦”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点或者事件,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与朋友分别后,春天过去后的那种惆怅和不舍。这种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也是触动人心的情感之一。
  1. 作品赏析
  • 《赋得秋水寄怀友人》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的美学境界。
  • 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每个诗句都如同一幅精心构思的中国画,让人在读诗的同时,仿佛能够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那份对友人的深情。
  1. 作品背景
  • 作为陈子升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关注。明末清初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升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解脱。
  • 陈子升的生活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一个曾经活跃在文坛的人物,他的经历和感受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种个人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的结合,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赋得秋水寄怀友人》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这首诗,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还能够感受到那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