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伯玑兼怀药地禅师

灌婴城内想吾宗,远水将冰树近冬。
庐岳瀑飘常过雪,豫章风起忽无榕。
文期不朽身堪困,诗读平生面尽逢。
待访青原老开士,约君联榻道心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陈伯玑兼怀药地禅师》是清朝诗人陈子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
  • 陈子升(1637年—约1680年),字乔生,号中洲草堂遗老,明朝末年的广东南海人。他是南明永历时的兵科右给事中,但在清军南下后,他流亡山泽间。
  • 陈子升擅长诗歌和琴艺,有文集《中洲草堂遗集》传世。他的诗歌多表达了他对故国的眷恋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1. 诗歌原文
  • 灌婴城内想吾宗,远水将冰树近冬。
    庐岳瀑飘常过雪,豫章风起忽无榕。
  • 文期不朽身堪困,诗读平生面尽逢。
  • 待访青原老开士,约君联榻道心胸。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句中蕴含着对故国山河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友人的真挚思念。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灌婴城内”、“庐岳瀑飘”、“豫章风起”等,都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1. 文化背景
  • 《寄陈伯玑兼怀药地禅师》创作于明朝末年,那时中国正经历着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诗人身处乱世之中,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其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通过诗歌的形式,诗人向世人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态。
  1. 赏析评析
  •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灌婴城内想吾宗”一句,通过想象自己置身于灌婴城之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 诗人在诗中写道“诗读平生面尽逢”,意味着诗歌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伴侣。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在动荡时代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决心。
  •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宏大的历史画面,又有细腻的个人情感。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寄陈伯玑兼怀药地禅师》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七言律诗,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诗人陈子升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