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旁山中

路入崎岖地可怜,土风人事总纷然。
穴中蛇死山猺手,担上鱼行水客肩。
漆树筒添侵露取,铁山炉热并人煎。
谁知宿在茅櫩者,学得残僧暂坐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罗旁山中》是明朝陈子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在崎岖山路上的所见与所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路入崎岖地可怜,土风人事总纷然。
    穴中蛇死山猺手,担上鱼行水客肩。
    漆树筒添侵露取,铁山炉热并人煎。
    谁知宿在茅。

  2. 作者简介

  • 陈子升,明朝文学家。其作品多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评。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罗旁山中》以“路入崎岖地”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山区道路的艰难险恶,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接着,“土风人事总纷然”一句,既展现了当地风俗人情的复杂多样,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 自然景象:“穴中蛇死山猺手,担上鱼行水客肩”两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他们用蛇作为食物,用担子承载着生活的重担,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
  • 情感表达:“漆树筒添侵露取,铁山炉热并人煎。”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漆树筒中汲取露水、铁山炉中炼制药材的情景,比作自己的生活艰辛和内心的煎熬。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1. 背景介绍
  • 历史背景:罗旁战事是明朝中期的少数民族起义战事之一。罗旁的瑶族人民为反抗压迫和反对民族歧视,在两广地区进行了近百年的武装斗争。从成化年间到万历年间,罗旁的动乱平而又起、断续不息。
  • 社会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升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族尊严和自由的思考,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罗旁山中》中的意象丰富,如“穴中蛇死山猺手”、“担上鱼行水客肩”等,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语言风格:陈子升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他善于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1. 文化意义
  • 民族精神的体现:《罗旁山中》通过对罗旁瑶族人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罗旁山中》不仅是陈子升的一首优秀诗歌,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