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道人歌

云中龙,变化隐隐见其鳞。支公与林师,仿佛云一人。
方袍白足采兰蕙,僧伽未必非灵均。屈上人,天下士。
杂佩芳菲吾与尔,远游高举今在此。只今吾见化鹤归来之苏耽,谁解昨日出关犹龙之老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屈道人歌》是清末明初陈子升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高士的向往和追求。陈子升(1603-1647),字乔生,广东南海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屈道人歌》中,“云中龙,变化隐隐见其鳞”这一句,描绘了一幅龙在云雾中隐现出它鳞片的神奇画面。这种描绘不仅富有诗意,也寓意着高僧或高士在世俗中的不易察觉和超凡脱俗。诗中还提到“支公与林师,髣髴云一人”,这里的支公和林师被比喻为飘渺的云中人物,暗示他们虽未现身却影响深远。这种描述既展现了诗人对超然物外高僧的敬仰,又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句“方袍白足采兰蕙,僧伽未必非灵均”中,方袍和白足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然世外的清高形象;而僧人则被赋予了灵性与智慧的象征意义。这种表述既展示了诗人对宗教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诗中的“屈上人,天下士。杂佩芳菲吾与尔,远游高举今在此”部分,通过赞美屈道人的卓越品质和高尚情怀,展现了一种理想的君子形象。这不仅是对屈道人的赞颂,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屈道人歌》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更成为研究清代文人思想及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