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离家已经五年了,分别时间长思亲心切,一言难尽。在秋冬寒冷的季节送别从家乡来探访我的亲友,寒气浸透了宝刀头。

如果想了解我的想法,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道,难道还用得着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是危险,而问我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守边关?

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使国家不再遭受外族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候。

如果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怎么还不回去?就告诉他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

介绍

《边中送别》是明代一位名为袁崇焕的军事家和诗人所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在边疆战场送别同乡亲友时的复杂情感,同时体现了他的报国情怀和英勇气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袁崇焕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军事家和诗人,他在辽东边关担任重要职务期间,多次取得胜利。然而,他因政治斗争被贬回乡,临行之际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 《边中送别》的创作时间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当时袁崇焕刚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了孙承宗的器重并镇守宁远。
  1. 诗歌原文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誓将残虏扫清境,一洗腥膻上汉流。
    莫向高堂辞旧岁,明朝又是一春秋。

  2. 诗句解析

  • 五载离家别路悠:描述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长达五年,离别的道路漫长且充满忧伤。
  • 送君寒浸宝刀头:比喻朋友离别时的情景,如同寒冷浸透宝刀一样,充满了凄凉和不舍。
  • 杖策只为图雪耻:表达了作者出塞的初衷是为了报国雪耻,而非个人功名利禄。
  • 横戈原不为封侯:强调了作者保卫边疆的决心,不是为了个人的封侯之赏。
  • 誓将残虏扫清境:展现了作者决心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
  • 一洗腥膻上汉流:意指希望清除敌人的残暴,恢复汉族的尊严和安宁。
  • 莫向高堂辞旧岁: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壮。
  • 明朝又是一春秋:暗示了新的一年的到来,但战争尚未结束,表达了对未来战争的忧虑和期待。

《边中送别》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爱国情怀和英勇气概的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物精神。

注解

肺腑:比喻内心。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曰:“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策杖:执马鞭,谓策马而行。魏徵《述怀》诗曰:“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雪耻:雪洗耻辱。《淮南子·泛论训》载:“大夫种(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抱怨雪耻。”

横戈:横握戈矛,对敌作战。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之雄姿。陆游《长杨赋》诗曰:“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封侯:指班超万里封侯的故事。《后汉书·班超转》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柳宗元《零陵早春》诗曰:“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边尘:指边境战事。戴叔伦《送耿十三讳复往辽海》诗曰:“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