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赏月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过中秋。
月明银汉三千界,歌碎金风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闱赏月》是明代诗人袁崇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致与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一个既具文学价值又富含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秋闱赏月》的作者是袁崇焕。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后移居广西藤县。他是明末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在抗击外侮、保卫国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在天启年间抵御后金努尔哈赤的战斗中取得的“宁锦大捷”,为明朝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2. 诗歌原文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过中秋。
    月明银汉三千界,歌碎金风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3. 诗歌赏析:此诗以“秋闱”为引子,开篇便描写了战争结束后文人放下笔砚的闲适场景,暗示了文人在战乱之后回归平和的心情。接着转入中秋节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象征意义。如“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诗意世界。

《秋闱赏月》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人格魅力,也为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