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行

江汉二千里,征输节节深。
估人贫到骨,洒泪赤沾襟。
旷野无青草,阴风动绿林。
普天财不乏,否泰视民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汉行》是一首由明代诗人陈第创作的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第(1580年—1637年),字季立,号一斋、温麻山农,福建连江人。他是一位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以精音韵训诂著称。陈第在万历年间因诸生身份从军,后成为俞大猷的幕僚,并在戚继光时期担任游击将军。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也有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状的思考。
  1. 作品原文
  • 首联:江汉二千里,征输节节深。
  • 颔联:估人贫到骨,洒泪赤沾襟。
  • 颈联:旷野无青草,阴风动绿林。
  • 尾联:普天财不乏,否泰视民心。
    这首诗通过对江汉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苦。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描绘江汉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 情感真挚: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感慨。
  • 语言简练:诗歌采用简洁有力的五言律诗形式,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第创作了《江汉行》,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担忧。

《江汉行》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陈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状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