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别张默庵

世人日相见,杳若不相识。如何别君三十年,此心只是长相忆。
去岁书来自桂州,望之不至增离忧。今年望极思稍辍,东风忽枉禺山辙。
相看一笑在舟中,仿佛芜关往时别。舳舻千里大江秋,祖生击楫横中流。
澄清之志一不遂,拂衣高蹈轻王侯。洞庭之南幽州北,处处江山寄游迹。
井蛙所见将无同,腐鼠相逢唯一吓。先生掉头不与言,世间雷电徒轰奔。
昆仑冈头三日火,白玉皎皎无烧痕。独抱禅心卧山月,居士身中常说法。
已回火宅作清凉,尚有冰霜存鬓发。百日江城共起居,平生不乐更何如。
愿移茅屋来相就,溪水长竿并钓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别张默庵》是诗人陈恭尹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基本资料: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又号半峰、独漉子,广东顺德人,明亡时才十馀岁,因父亲殉难而隐居不仕。他自号罗浮布衣。
  • 生平背景:陈恭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抗争。其父邦彦殉国后,他年幼便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不得不在战乱中长大。成年后,他选择隐退,过上了隐居生活,直到明朝灭亡后才重新出山。
  1. 诗歌原文
  • 每日相见,杳若不相识。
  • 如何别君三十年,此心只是长相忆。
  • 去岁书来自桂州,望之不至增离忧。
  • 今年望极思稍辍,东风忽枉禺山辙。
  • 相看一笑在舟中,仿佛芜关往时别。
  1. 诗歌鉴赏
  • 情感深度:《答别张默庵》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与挚友间深厚的情谊和难以割舍的情感。诗中“每日相见,杳若不相识”描绘了长时间不见后重逢的喜悦与惊喜,同时也反映了朋友间的深厚友情。
  • 艺术特色:该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诗人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如“望之不至”与“东风忽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意。
  • 文化内涵:诗中多次提及岭南地区的山水,如“祖生击楫横中流”、“洞庭之南幽州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同时,诗中还隐含着对清高志向的坚守,如“澄清之志一不遂”,体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未给出具体年份,但从内容来看,它可能写于诗人晚年隐居期间。这一时期的陈恭尹或许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思考,从而在诗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社会影响:虽然诗人的生平事迹鲜为人知,但其诗歌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这首《答别张默庵》,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受到赞誉,也因其承载的文化意义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1. 文学价值
  • 思想性:陈恭尹的诗歌往往富含哲理,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的“如何别君三十年,此心只是长相忆”等句子,透露出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语言风格: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这种风格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 情感表达:陈恭尹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诗中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友情的执着追求。

陈恭尹的《答别张默庵》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思念的佳作,也是研究其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本。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值得读者深入品味和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