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寇警

躏蹂已见十年间,卷席无人慰圣颜。
纸底孙吴非大将,槛中豺虎纵依山。
尚方赐玦归何益,浪子从军逝不还。
楚尾蜀头今告急,画江为守便长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寇警》是明代诗人陈是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陈是集,字虚斯(一作期),号筠似,别号双峰居士,晚曰忍辱道人。他生于海南琼山,是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举人,明思宗崇祯四年(一六三一)进士。九年后,授中书舍人,出使蜀粤诸王。之后因被人嫁祸而入狱,获赦免。
  • 社会动荡:明朝末年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各地民变和盗匪活动此起彼伏。陈是集作为当时的政治人物,他的诗作也反映出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忧虑和无奈。
  • 战争频发:《闻寇警》创作于明朝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各地农民起义和外来侵扰使得社会秩序极为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1.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诗中的“蹂躏已见十年间,卷席无人慰圣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长期战乱的忧虑以及对君主的忠诚与哀叹。
  • 忠臣忧患:“纸底孙吴非大将,槛中豺虎纵依山”反映了诗人对朝廷内部斗争及无能将领的不满和批评。
  • 士兵之苦:“尚方赐玦归何益,浪子从军逝不还”则表达了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士兵的同情与哀悼,他们虽然英勇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 边疆安危:“楚尾蜀头今告急,画江为守便长关”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深切关注。
  1.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战乱的描写,展示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 意象生动:诗中使用了如“卷席无人慰圣颜”、“尚方赐玦归何益”等生动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格律严谨:《闻寇警》遵循了七言律诗的格式,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体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风格。
  • 含蓄蕴藉:尽管诗歌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但更多的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来间接表达,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思考价值。

《闻寇警》不仅展现了明代诗人陈是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氛围。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了解明朝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