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霁玉峡驿望玉笥山

峡束江流窄,山欹堞影低。
玉梁沉宿雾,金涧落晴霓。
水鸟窥鱼下,林猿摘果啼。
灵峰不可到,矫首问丹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霁玉峡驿望玉笥山》是明代区大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内心的感慨与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区大相,字用环,一字元宰,高明(今广东高要)人。他是一位有抱负的文人,但仕途不顺,晚年在岳州通判任上去世。

  2. 诗歌原文
    峡束江流窄,山欹堞影低。
    玉梁沉宿雾,金涧落晴霓。
    水鸟窥鱼下,林猿摘果啼。
    灵峰不可到,矫首问丹梯。

  3. 诗意解析

  • 峡束江流窄,山欹堞影低:描绘了峡谷中的狭窄景象和倾斜的城墙,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画面。
  • 玉梁沉宿雾,金涧落晴霓:通过“玉梁”和“金涧”这两个意象,展现了清晨或傍晚时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 水鸟窥鱼下,林猿摘果啼:生动地描绘了水边捕鱼的水鸟和山林中采摘果实的猿猴等动物,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灵峰不可到,矫首问丹梯:表达了对未能够亲自攀登的灵峰之高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仕途上的无奈与挣扎。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怀。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风格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 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它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风貌。
  1. 文化意义
  • 《晚霁玉峡驿望玉笥山》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美景的诗作,也是明代文人对于人生、自然和官场的一种独特见解和表达。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霁玉峡驿望玉笥山》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