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慈恩寺

东岩吐月光,高论支公房。
松露滴阶响,荷风度水香。
钟声上界静,鹤梦寥天长。
觉后闻清梵,弥令心境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慈恩寺》是由明代诗人区大相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介绍
  • 区大相(1503年-1573年),字用儒,号海目,广东高明人。他是明朝的文学家,擅长文辞并注重格律,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等多部著作。他的文学成就在明代岭南尤为突出。
  1. 诗歌原文
    东岩吐月光,高论支公房。
    松露滴阶响,荷花度水香。
    钟声上界静,鹤梦寥天长。
    觉后闻清梵,弥令心境忘。

  2. 诗歌解析

  • 首联:“东岩吐月光,高论支公房。”描述了慈恩寺东岩寺的自然景象和僧人居住的环境。“月光”象征着清冷和宁静,而“高论支公房”则表明此地是佛教学者交流思想的地方。
  • 颔联:“松露滴阶响,荷花度水香。”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松露”和“荷花”不仅增添了诗中的自然美,也寓意着佛法的纯洁和深远。
  • 颈联:“钟声上界静,鹤梦寥天长。”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钟声和鹤梦都象征着高远和宁静。
  • 尾联:“觉后闻清梵,弥令心境忘。”表达了一种从纷扰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感觉,通过聆听佛音,使得心境达到了一种超然和净化的状态。

《宿慈恩寺》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禅宗意境的诗歌,更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以及精神世界的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明代岭南地区的文化风貌,也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精神境界追求的独特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