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南比部何公露

官舍闻君在故园,板桥垂柳绿淮源。
看山引兴趋公府,散吏传呼到里门。
竹下摊书岩翠湿,湖边立马水禽喧。
更怜载酒饶幽事,韦曲烟花过谢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南比部何公露》是由明代广东高明人区大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在这首作品中,区大相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向友人表达了深厚的友谊与思念。下面将具体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影响:

  1. 作者简介
  • 区大相,字用儒,号海目,是明朝广东高明人。他以善写诗文而闻名,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初选为庶吉士,后历任赞善、中允等职。他在翰院任职多年,与当时的官员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人关系密切。尽管这些官员后来相继担任国政,但区大相始终保持低调,不轻易拜访他们。晚年因疾病归乡,享年不详。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等。
  1. 诗歌原文
    官舍闻君在故园,板桥垂柳绿淮源。看山引兴趋公府,散吏传呼到里门。竹下摊书岩翠湿,湖边立马水禽喧。更怜载酒饶幽事,韦曲烟花过谢墩。

  2. 作品内容

  • 官舍闻君在故园: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听到好友在故园的消息后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板桥垂柳绿淮源:描述了诗人在淮河岸边看到的风景,垂柳和板桥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看山引兴趋公府:诗人在公务中被山水美景所吸引,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
  • 竹下摊书岩翠湿,湖边立马水禽喧: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宁静生活,与朋友一起读书、钓鱼的惬意场景。
  • 更怜载酒饶幽事,韦曲烟花过谢墩:诗人对朋友们在家乡的悠闲生活表示羡慕,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
  1. 艺术特色
  • 格律严谨:区大相的诗作严格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音韵和谐,符合古典诗歌的审美要求。
  •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板桥”、“垂柳”、“绿淮源”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语言,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历史影响
  • 作为明朝岭南大家的代表人物,区大相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寄南比部何公露》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的诗歌,也是区大相文学才华的集中展现。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