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梅二月半后放花

春还忽已半,桃李方参差。
梅蕊何迟发,开花临玉墀。
卷帘蜂乍入,披幌月仍窥。
韶节谅难定,素心人讵知。
孤芳幸未晚,及此赠佳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庭梅二月半后放花》是明代区大相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中表达了对庭梅迟开之美的赞美和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区大相:字用儒,号海目,广东高明人,是明代岭南的文学大家。他的诗作在格律上严谨,且多有佳作传世。
  • 科举经历:区大相曾于万历十七年进士出身,初选为庶吉士,历任赞善、中允等职,并在翰院服务了十五年。他在官场上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名臣有过交往。
  1. 诗歌原文
  • 春还忽已半,桃李方参差。
  • 梅蕊何迟发,开花临玉墀。
  • 卷帘蜂乍入,披幌月仍窥。
  • 韶节谅难定,素心人讵知。
  • 孤芳幸未晚,及此赠佳期。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庭梅二月半后放花》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庭梅独特的生命力和美学价值。诗中的“春还”二字,不仅点明了时令,也暗示了春天虽已来临却不似预期般快速。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开花临玉墀”中的“玉墀”暗喻庭前台阶,形容梅花绽放的情景,既形象又含蓄。
  • 情感表达:虽然诗中未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但通过对庭梅的细致描绘,可以感受到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情感氛围,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期:此诗创作于明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普遍注重格律与技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
  • 社会环境:明代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文人墨客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追求高雅的艺术境界,这也体现在了区大相的作品中。
  1. 文化意义
  • 自然美的追求:《庭梅二月半后放花》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在文人看来,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值得细细品味。
  • 诗词鉴赏: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文人品格的一种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慢生活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庭梅二月半后放花》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庭梅的细致刻画,展示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美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春天的一种赞美,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