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矶

柘矶诸山如马驰,矶畔轻烟飞鹭鸶。
匡庐隐隐望题品,应怪诗翁到得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柘矶》是明朝彭孙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原文、注释、作品赏析以及创作背景等信息:

  1. 作者简介
  • 彭孙贻,明代文学家,字仲谋,号茗斋,江门(今广东江门市)人,著有《茗斋文集》。
  1. 原文赏析
  • 诗中“江门西望见鄱湖,湖口烟波接二孤”描绘了诗人远眺鄱阳湖的景象。其中“江门西望见鄱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湖口烟波接二孤”则形象地描绘了湖口处烟波浩渺,与远处的庐山相映成趣。
  • “风送片帆飞不住,柘矶一点没平芜”通过风送片帆和柘矶无人的景象,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意境。这种意境使得整首诗具有一种空灵、淡远的审美效果。
  1. 作品背景
  • 彭孙贻生活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政治局势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彭孙贻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 《柘矶》的创作,可能是在彭孙贻游历或生活于江西地区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1. 创作手法分析
  • 诗的开头两句“江门西望见鄱湖,湖口烟波接二孤”,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通过对鄱阳湖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接下来的两句“风送片帆飞不住,柘矶一点没平芜”,则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将风和帆的形象放大,使画面更加生动。同时,“一点没平芜”这一形象的表达,也体现了诗人追求简约、自然的审美理念。
  1. 作品评价
  • 《柘矶》作为彭孙贻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柘矶》不仅是彭孙贻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