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少铉谭兵宪

左江绣斧出师时,霜落遥闻失故知。
却忆丛兰成独恨,还惊宿草动深悲。
声灵异域犹能到,杖履名山不可期。
泪洒椒浆聊一奠,断肠空复四愁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少铉谭兵宪”是明代诗人陶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 陶益(一五二?—一六?):字允谦,号练江居士、江门迂客。其祖为郁林人,附籍新会,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经授江西永新训导。因目疾辞归,年八十卒。著有《练江子樾墩集》等作品。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句:左江绣斧出师时,霜落遥闻失故知。却忆丛兰成独恨,还惊宿草动深悲。声灵异域犹能到,杖履名山不可期。泪洒椒浆聊一奠,断肠空复四愁诗。
  • 注释与翻译:在这句中“左江”,指的是左江流域,即今广西一带;“绣斧”指军队的兵器,“出师”是指出兵作战;“霜落”,则指季节变换,此时为秋季;“丛兰”比喻朋友或亲人;“成”,指成为遗物;“声灵”,指神灵;“声灵异域”,形容神灵降临的地方遥远;“杖履”,指行走的工具;“名山”,指著名的山峰;“不可期”,表示难以实现的愿望;“四愁诗”,可能是指诗人因怀念而作的诗歌。
  • 赏析:《哭少铉谭兵宪》是陶益表达对逝去好友思念之情的佳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描写,展现了对已故友人深厚的情感和无尽的哀思。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对战场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友人离世后的孤独感和悲伤情绪的抒发,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1. 创作背景
  • 时代环境: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政治局势多变,国家面临着许多内外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人的生活也显得格外艰难,他们的心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个人经历:据传,陶益曾因目疾辞归,年老去世,这可能使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更加感慨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哀愁的世界。诗中的“霜落”、“远闻”、“宿草动深悲”等词语,都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听觉印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优美:陶益的诗歌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如“声灵异域犹能到”,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灵魄的思念之情。
  • 情感真挚:陶益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友情、家国情怀的珍视。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文化意义
  • 悼念亡友:通过对已故友人的追忆和哀悼,这首诗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珍视。在中国文化中,友情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因此这样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共鸣。
  • 反映时代风貌:这首诗反映了明朝中晚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诗歌,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哭少铉谭兵宪》不仅是陶益表达对已故友人思念之情的佳作,也是了解明代文人生活和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的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