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送别兼忆所知

惜别维舟酌乱巡,石鲸夜吼渺无津。
兵戈满月人千里,鼓角孤城月一轮。
云绕雁书归太华,花迎鱼佩入宜春。
从今识得相思苦,不独多吟白发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送别兼忆所知》是明代诗人陶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别离时的情景,传达出对友人的深情怀念以及自己内心的苦楚。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惜别维舟酌乱巡,石鲸夜吼渺无津。
    兵戈满月人千里,鼓角孤城月一轮。
    云绕雁书归太华,花迎鱼佩入宜春。
    从今识得相思苦,不独多吟白发新。

  2. 诗歌赏析

  • 首联“惜别维舟酌乱巡,石鲸夜吼渺无津”:诗人在离别之际,饮酒作乐,然而酒宴过后,却感到一种深深的不舍和寂寞。石鲸夜吼,象征着夜晚的宁静被打破,也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忧虑和不安。
  • 颔联“兵戈满月人千里,鼓角孤城月一轮”:战争频发,月光照耀下的大地显得格外凄凉,远方的人在战场上与亲人相隔千里,只能看到一轮明亮的月亮。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宏大的背景,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 颈联“云绕雁书归太华,花迎鱼佩入宜春”:诗人想象着远方的朋友,他们可能已经收到了家人寄来的书信,或者收到了来自家乡的消息。这些消息如同云中的鸟儿和花枝上的鱼佩一般,带着温暖和希望回到朋友身边。
  • 尾联“从今识得相思苦,不独多吟白发新”:从今以后,诗人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相思之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来自于物理距离的遥远,更来源于内心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诗人用“白发新”来形容自己的年岁增长和内心的孤独感,强调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情感变化。
  1. 主题思想
  • 离别与重逢:这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朋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重逢的期盼。
  • 战争与和平:在这首诗中,战争是背景,而和平则是诗人心中的向往。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 相思与思念:相思之苦是这首诗的核心主题之一。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1. 创作背景
  • 陶益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因此,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 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石鲸夜吼”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宁静,还暗示了战争的恐怖和对和平的渴望。
  • 意象运用:诗人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石鲸”、“兵戈”、“月轮”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 文化影响
  • 《次韵送别兼忆所知》作为一首诗歌,它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上。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离别,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灵魂的对话。
  • 此外,这首诗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借鉴和吸收了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部分。

《次韵送别兼忆所知》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远文化影响的作品。它以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