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朝烟雾失山城,魑魅窥人不可行。
薄暮倚楼生远思,是谁箫鼓动新晴。
和诸父老喜晴四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诸父老喜晴四首》
在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六五年),陶益以明经之才,被授江西永新训导。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对《易经》的深入理解和传授,还体现在他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中。其中《和诸父老喜晴四首》,便是其杰出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与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连朝烟雾失山城,魑魅窥人不可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烟雾缭绕、阴霾密布的画面。诗人用“连朝烟雾”来形容天气的变化无常,以及这种变化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而“魑魅窥人不可行”,则形象地比喻出一种不安的氛围,使读者能感同身受。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忧虑和不安的情绪,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眷恋。
“云敛巫山洗碧天,月凉宴集小楼前。”此句诗展现了一个更为宁静和谐的场景。诗人借助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云层消散后,天空变得清澈透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同时,诗人也借此机会邀请朋友在凉爽的月光下相聚,享受这份难得的欢聚时光。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陶益的文学才华以及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到见解。《和诸父老喜晴四首》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富有生活气息的佳作。它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学习中国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