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僧舍访吕敏

几欲相寻与愿违,今朝始得过禅扉。
磬声穿竹山房远,屐齿粘苔石径微。
幽鸟每同驯鸽下,高人闲与老僧依。
谈诗说偈俱堪喜,坐觉茶香上薜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僧舍访吕敏”是明代高启的作品,原文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向往与追寻,以及在探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和心灵之悦。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作品背景:高启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好学,才华出众。其诗作《梅花三弄》广为流传,被誉为“明初四大家”之一。而《过僧舍访吕敏》则是高启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文学创作,寄情于山水之间,探寻古人精神世界的过程。
  2. 原文赏析:高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探访僧人时的情景,如“磬声穿竹山房远”,“屐齿粘苔石径微”,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观察,更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化遗迹的尊重和怀念。同时,诗人还表达了与高人雅士相会的喜悦之情,例如“谈诗说偈俱堪喜”,这反映了高启对于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3. 写作风格:高启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激昂的一面,也有婉约含蓄之处。在《过僧舍访吕敏》中,高启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这种风格既体现了高启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
  4. 历史影响:高启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明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在现代社会中,阅读和理解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过僧舍访吕敏》是高启留给后世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艺术造诣,更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风貌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高启诗歌的风采,更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