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对月

今夜新秋月,三江复故乡。
龙归行雨后,蛩助捣衣长。
梧叶三分变,莼丝十尺强。
人间自离别,天上亦河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秋对月》是一首由陆深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更通过其独特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陆深字子渊,号俨山,是明代松江府上海人。他的原名是荣,字子渊,后来因避忌改名为陆深,弘治十八年进士,曾任南京吏部郎中。陆深的文学成就在明朝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他与高启、杨基等并称“吴中四杰”。
  1. 诗作内容
  • 明月三江故乡:诗句“今夜新秋月,三江复故乡”描绘了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江河湖海,使得远方的故乡在视觉上再次变得清晰可见。
  • 龙归行雨后,蛩助捣衣长:这两句描述了中秋时节,龙在云中游走,带来了行雨;而蟋蟀则伴随着夜色,不停地鸣叫,似乎在帮助人们准备节日的衣物。
  • 人间自离别,天上亦河梁:表达了即使人世间有别离的痛苦,但在月亮的见证下,即使是天上的桥梁,也承载着人们的思念和团聚的愿望。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不仅有对月的描述,还有对龙、蛩、梧叶、莼丝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画面感的艺术画面。
  • 情感深沉:通过对月亮、故乡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又深沉,让人产生共鸣。
  1. 历史影响
  • 陆深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现了陆深作为文人的卓越才华,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初秋对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揭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人们在面对生活时的情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