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原晚望答李鸿渐

东原晚望草烟齐,久卧无心出路迷。
闲立秋风看木落,独行斜日听乌啼。
一官已谢於陵后,百亩才开莘野西。
此地故人应念我,逢人昨有数行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原晚望答李鸿渐》是明代高叔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与文化的一些侧面。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1. 作者简介
  • 高叔嗣:原名子业,字子业,号苏门山人,明代河南祥符人,生于嘉靖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历稽勋郎中,出为山西左参政,断疑狱,人称为神。他与李梦阳、马理、王道等文艺界人士有深厚的友谊,并共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1. 诗句原文
    东原晚望草烟齐,久卧无心出路迷。闲立秋风看木落,独行斜日听乌啼。一官已谢於陵后,百亩才开莘野西。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的开头“东原晚望草烟齐”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景色。诗人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地躺着,对于世间的纷扰已经心无旁骛,完全迷失于自然之中。这种境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 感怀时事:“闲立秋风看木落”一句,诗人通过观察季节的变化来寄托自己的感慨。秋天的落叶象征着生命的季节更替,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变迁。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沉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自我期许:“一官已谢於陵后”反映出诗人对自己官职生涯的总结。这里的“於陵后”可能指的是古代的陵墓所在地,暗示着他对过去的功名利禄已经淡然处之,转而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
  • 归隐愿望:“百亩才开莘野西”则体现了诗人归隐的愿望。通过提到“百亩”的土地和“莘野西”的位置,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望。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对心灵归宿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音节和谐:整首诗的音节和谐,押韵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 意象生动: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草烟齐”、“木落”、“乌啼”,这些意象生动形象,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生活的感悟,都透露出一种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东原晚望答李鸿渐》是明代高叔嗣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