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杭僧清涌

山水苍苍万壑秋,沧江淼淼一归舟。
梦回烟月无天日,游遍公卿出帝州。
燕颔虎头知有相,孤云野鹤本同流。
山僧长揖苕溪去,他日来寻只水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贻杭僧清涌》是明代区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下面将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
  • 区越(1468—1559),字文广,号西屏,新会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 《贻杭僧清涌》这首诗作完成于区越的晚年,他曾任浙江嘉善县令及户部主事等职,最终在江西左参政的位置上退休。其一生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变迁和宦海沉浮,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
  1. 作者简介
  • 区越曾随从学于白沙陈献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出身,历任多个官职,包括浙江副使、江西左参政等。
  • 他的文学成就显著,著有《西屏集》行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诗作和散文。
  1. 诗歌赏析:《贻杭僧清涌》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诗中的“万壑秋”、“沧江淼淼一归舟”等句,生动地刻画了秋天山水的苍茫与辽阔。同时,“梦回烟月无天日,游遍公卿出帝州”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摆脱尘世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最后一句“山僧长揖苕溪去,他日来寻只水头”,更是将这种超脱的态度推向高潮,暗示着对过往生活的淡然回顾和对未来的期许。

《贻杭僧清涌》是区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哲理与美感的自然风光图。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从而更加珍视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