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鸭绿江

夹岸笙歌引画船,旌辉摇曳镜中天。
春回暖浪鱼龙跃,泽遍遐方草树妍。
乐意尽从欢舞见,淳风不待语言传。
迎恩簪绂纷相属,一雨旋看绿满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鸭绿江》是一首由近现代著名诗人江庸创作的七言律诗,其创作背景和具体时间不详。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江庸,生于1878年,卒于1960年,福建长汀人,前清奖授举人,曾任京师法政学堂教务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政法大学校长。在抗战时期,江庸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团主席,参与国共和谈等重要活动。
  2. 诗歌内容:《渡鸭绿江》描绘了晚风中鬓发飘散的情景,以及自己在两度跨越桥梁的经历。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破碎但仍保留箕子庙遗址、海枯时涌出子胥潮等历史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如地瘠征敛之苦,江边茅屋景萧条的景象。
  3. 文学地位:《渡鸭绿江》作为近现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情怀的象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该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展现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进程。
  4. 时代意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渡鸭绿江》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人民共同心声的体现。通过诗歌这一形式,诗人传递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渡鸭绿江》不仅因其艺术成就而受到赞誉,更因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而被广泛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