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次高屋山

天涯愁病总难除,况复残年忆故庐。
到处风尘还极目,由来泉石可安居。
三巴未布平戎檄,四海空闻献瑞书。
坐对寒灯不成寐,呼童数问夜何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夕次高屋山》是明代诗人张时彻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文学价值、艺术特色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这首诗及其作者张时彻的文学贡献。

  1. 诗歌原文:天涯愁病总难除,况复残年忆故庐。到处风尘还极目,由来泉石可安居。
  • 原文解读:诗的前两句“天涯愁病总难除,况复残年忆故庐”描绘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疾病缠身,加上年岁已高,心中难免涌起无尽的愁苦,更怀念故乡的温馨与安宁。后两句“到处风尘还极目,由来泉石可安居”表达了诗人即便身处战乱纷扰之地,仍然能够通过远望故乡的山水田园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热爱。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既有眼前的风尘世界,也有远方的故乡山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情感真挚: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诗人以自己坎坷的一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1. 文化影响
  • 诗歌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人心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诗歌中蕴含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观念,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除夕次高屋山》作为明代诗词的代表之作,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也在海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除夕次高屋山》不仅是张时彻个人创作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