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扬州挥使顾廷玉

英武堂堂顾广陵,楼船随处狎良朋。
春花不到清歌院,驻节还依好事僧。
□□廿年常在客,平胡一剑拟先登。
东风岁岁能相会,消我端溪墨数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扬州挥使顾廷玉》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赞美了顾廷玉的才华与功绩,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以下是作品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唐朝著名诗人,京兆长安人。他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黄州司仓参军。杜牧的诗歌风格清新豪放、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和律诗。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既有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时事诗。
  1. 作品原文
    耐官丞相千载人,传家爱国不爱身。儿孙当使风流在,已许绝代夸殊伦。其间淮上礼节帅,气象直出追芳尘。未论十世数眷属,况是云幕椒房亲。扬州自昔镇平野,东控七泽南瓯闽。肩摩毂击接书夜,宾从杂沓朝天津。

  2. 作品背景

  •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当时杜牧正在扬州任职。诗中通过描绘扬州的历史与文化,赞美了顾廷玉的英武和才能,同时也表达了杜牧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扬州作为古代的重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1. 作品鉴赏
  • 杜牧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扬州历史的回顾和对顾廷玉的赞美,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诗中的“东风岁岁能相会”,寓意着时光流转中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
  •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魅力。特别是通过对扬州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
  1. 文化影响
  •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朝扬州文化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
  • 在当代,这首诗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首赞美扬州的佳作,更是一篇关于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论文。

《赠扬州挥使顾廷玉》不仅是一首赞美扬州文化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化的魅力以及诗人对于家乡的深情厚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