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石

梅岭巨石当关口,只容匹马单人走。
五丁一旦挥金锤,百尺嵯峨复何有。
碎石填涧涧亦平,又令陟岸添圩城。
昔年险处今平地,昼夜轮蹄自在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梅岭石》是明代诗人张弼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特色:

  1. 作者背景
  • 张弼(字汝弼,号东海,1425-1487),松江华亭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升员外郎,为人耿直得罪上司出为南安知府不久致仕还乡。他善草书名震一时,其诗风格清健,与李东阳为诗友。
  1. 诗作原文
  • 首句“梅岭巨石当关口,只容匹马单人走”描绘了梅岭巨石险峻的地形,只容得下一人一马通过的情景。
  • 后文“五丁一旦挥金锤,百尺嵯峨复何有”表达了经过无数工匠的努力,昔日难以攀登的高山如今已变得平缓无碍。
  • “碎石填涧涧亦平,又令陟岸添圩城”描述了利用碎石填补山涧,使道路平坦,进而建设圩城的过程。
  • “昔年险处今平地,昼夜轮蹄自在行”反映了梅岭由险变易的历史变迁,也象征着交通和商贸的发展。
  1. 作品赏析
  • 张弼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通过对梅岭巨石的描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对梅岭美景的描绘,更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变迁、人文发展的深刻思考。
  1. 写作背景
  • 张弼创作此诗时,正值其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的仕途虽因直言而受挫,但最终得以归隐。
  • 这首诗的创作,既是他对家乡梅岭变化的记录,也是对其个人经历的一种抒发。

在了解《梅岭石》的基本信息后,不难发现,张弼通过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梅岭的自然景观变化,更是通过这种变化,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同时,梅岭巨石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顺应与挑战。因此,《梅岭石》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关于自然、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探讨。

《梅岭石》是一首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梅岭美景的生动描绘,更是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