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菊里

独卧江林辙迹稀,清飔离芷愿多违。
正闻啼鸟迎宾至,不忍鸣榔送客归。
黄叶拂波秋作态,墨花盈榻日相依。
桥东更许寻谁过,此别悬悬在钓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姚菊里》是明朝时期由著名诗人张穆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词原文
    独卧江林辙迹稀,清飔离芷愿多违。
    正闻啼鸟迎宾至,不忍鸣榔送客归。
    黄叶拂波秋作态,墨花盈榻日相依。
    桥东更许寻谁过,此别悬悬在钓矶。

  2. 诗词赏析:张穆以其深邃的诗艺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赋予了这首诗深厚的艺术内涵。首句“独卧江林辙迹稀”描绘了诗人独自栖息在江边林中的情景,表达了他超脱尘世、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次句“清飔离芷愿多违”则是说,秋风送来的清凉之感与诗人内心的愿望产生了冲突,这种情感上的纠结使得他的心情更加复杂。第三、四句“正闻啼鸟迎宾至,不忍鸣榔送客归”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他听到了鸟儿的欢歌迎接客人的到来,但又不忍心用敲击木鼓的声音来送别离去的客人。这种既欢迎又不舍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哀愁。最后两句“黄叶拂波秋作态,墨花盈榻日相依”描绘了一幅秋天江边的画面,黄叶随风飘扬,墨色花朵静静地摆放在竹制的床上,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美感。这里的“日相依”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隐喻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桥东更许寻谁过,此别悬悬在钓矶”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对离别时刻的焦虑和期待。他希望在这桥东能找到一个可以倾诉心声的朋友,但同时也担心这次分别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渴望自由又无法割舍世俗情感的古代士人形象。它不仅是张穆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心态的缩影。

  3. 诗词背景:张穆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文化复兴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穆的个人生活和创作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个人理想的追求。因此,他在《送姚菊里》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文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心理状态。

《送姚菊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通过诗人的眼睛和心声展现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深刻内涵和真挚情感,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