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秧

栽秧复拔秧,拔秧去恶草。
恶草碍良苗,芟除故宜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拔秧》是宋代诗人楼璹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父子争相拔秧的情景,勾勒了一幅新秧初长、翠润齐整的朴素画面。楼璹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以擅长写田园诗闻名。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农耕生活的真实面貌,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和乡土的深情。下面将详细介绍《拔秧》及其相关内容:

  1. 诗歌原文:《耕图二十一首·拔秧》:
晨起相携趁晓凉,  
轻舟短棹护秧行。  
田夫抛秧田妇接,  
未作秋声已打黄。  
  1. 诗歌背景:该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楼璹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村清晨的景象。诗句中“晨起相携趁晓凉”描绘了父子二人在清晨凉爽的天气里一同劳作的情景。
  2. 艺术特色:《拔秧》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对农事活动的细致描写以及语言的浅显易懂。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动作,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民的辛勤与和谐的家庭关系。
  3. 历史意义:楼璹通过《拔秧》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农耕文化遗产。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4. 文化价值:除了其文学价值外,楼璹的诗歌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阅读《拔秧》,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拔秧》不仅展现了宋代农村的生活场景,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楼璹通过其诗作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珍视。对于现代人而言,阅读这类作品不仅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启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