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帻山

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烟绕翠微。
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
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
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巾帻山——明朝戚继光笔下的自然景观

巾帻山,又名巾子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旧郭东南处。这座小山峰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山顶的东峰和西峰相对峙,两峰相距五六十米,形似古代头巾,因此得名。

《巾帻山》是明朝著名军事家、诗人戚继光的作品。文章原文收录于《戚少保诗文集》,其中描述了这一地理景观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巾帻山的自然风貌,以及它与历史人物戚继光的关系。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在明朝这个动荡的时代,戚继光能够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巾帻山》也是一篇充满爱国情怀的作品。作者在文中不仅赞美了巾帻山的美丽,还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对于民族未来的担忧。

《巾帻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诗作,更是戚继光表达自己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忧虑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