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伏龙寺忆昔

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
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
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
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伏龙寺忆昔》是明代诗人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作品不仅是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军事生涯和心路历程。以下是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
    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
    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
    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

  2. 作者简介

  • 戚继光(1528年—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人。他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曾任浙江参将、福建总兵官等职,以出色的军事才能著称。
  • 戚继光在台州、横屿、兴化等地多次战胜倭寇,平定浙闽倭患。他重视军队的训练,提倡严格纪律,使得“戚家军”闻名遐迩。
  • 在隆庆二年调任蓟州后,他在长城上增筑敌台,根据当地实况编制车营。戚继光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事迹被后世广泛传颂。
  • 戚继光还注重文化修养,他的诗词作品如《登伏龙寺忆昔》便是其文学成就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1. 诗意赏析
  • 首联中“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描绘了伏龙寺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寺庙虽然显得有些萧索,但在青山绿水中显得宁静而神秘。
  • 颔联“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表达了作者曾经在此山脚下战斗的场景以及战后饮酒赏日的愉悦心情。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与美好。
  • 颈联“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景致,衰草覆盖的小径,秋云笼罩的山峰,都给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感觉。
  • 尾联“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则是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想象着大海的辽阔与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通过《登伏龙寺忆昔》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戚继光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期许,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勇气。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