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柳送人

暖风披拂渐葳蕤,色映鹅黄淡落晖。
炀帝宫前春漠漠,阖闾城外晚依依。
青骢每绾长条系,紫燕遥冲落絮飞。
有客河桥欲分袂,一枝相赠惜相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官柳送人自济入燕》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他与王士祯齐名,被并称为“南朱北王”。在诗坛上,朱彝尊的诗作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尤其在论词方面,他推崇姜夔、张炎等前人的成就。

《赋得官柳送人自济入燕》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垂柳的景色,以及作者对即将离别之人的深情送别。诗中通过对杨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在季节更迭中所表现出的特性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诗的开头即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欣赏,同时也暗含着对友人未来行程的美好祝愿。

首联“官路垂杨柳,春风处处青”直接描绘了柳树在官道两旁生长的情景,春风拂过,使柳枝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青翠。这里的“垂杨柳”不仅指实际的柳树,也象征着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联“遥怜烟雨色,何限短长亭”则转入抒情,通过描写烟雨中的景色,表达了对离别时刻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这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捕捉,也表现了他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在第三联“送子燕台去,还从历下经”中,诗人通过使用“燕台”和“历下”这样的地理标志,展现了送别之地的景致。同时,“还从历下经”意味着友人将再次经过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将来能再度相遇的期待。

末联“七桥明月夜,系缆有荷汀”则是全诗情感表达的高潮。诗人借助夜晚的明月和荷花荡漾的水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在这里,“七桥”象征着旅途中的七个重要节点,而“系缆有荷汀”则暗示着在即将到来的离别时,朋友们将在这样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迹,共同创造属于他们的回忆。

《赋得官柳送人自济入燕》不仅是朱彝尊作为一位文人的诗作,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诗中蕴含的情感细腻而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传递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