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过兴安城

行役春将半,能逢几日晴。
淖泥胶短毂,残雪照孤城。
拥树云常湿,窥人鸟一鸣。
山光寒映日,晴翠满前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后过兴安城”是明代诗人张萱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雪后过兴安城·此是重游地》通过描绘雪后的兴安城景色,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与背景:据《雪后过兴安城·此是重游地》一诗可知,该诗作于明末,当时张萱可能因行役(旅行或出差)来到兴安城,并重游此地。
  • 作者简介:张萱,字子开,号云台居士,明代著名文学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在诗坛上留下了深刻影响。
  • 地理位置:“兴安城”位于今天的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迹的地方。
  1. 诗歌内容
  • 描写雪景:诗歌以“雪后”为引子,描绘出雪花飘落的景象,以及积雪覆盖下的兴安城景象。风搅着雪花,柳树被雪覆盖,整个城市显得朦胧而美丽。
  • 人文景观: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美,还通过“鸠妇”、“凫翁”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人情味。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通过对春日将半时能遇晴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与人生境遇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雪后过兴安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诗中的景物虽被冰雪覆盖,但依然有生命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 用词选材:张萱在选词造句上极富匠心,如“拥树云常湿”,既描绘了树木被冰雪包围的状态,又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流露真挚而深切,尤其是末尾对晴翠满前旌的描述,不仅是景色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雪后过兴安城》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了解明代诗歌风貌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