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参军竹搆亭

将军竹搆小亭幽,坐对南山日运筹。
曲槛斑文垂豹尾,高轩翠干琢龙头。
杯传筼篆飞犀兕,剑挂苍筤射斗牛。
今古艳谈东鲁事,何人能解七贤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张参军竹搆亭》是明代张嗣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张嗣纲,字效忠,是清远人,少怀大志,及长后闭门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官拜新安南头参将,享年八十有五,有《戈馀诗草》二卷。
  1. 原文赏析
  • 内容概括:《和张参军竹搆亭》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张参军竹构亭的赞赏之情。整首诗以赞美自然之美、历史之悠久、友情与武艺为主要内容。
  • 语言风格:诗歌用词考究,句式整齐,押韵工整。如“曲槛斑文垂豹尾,高轩翠干琢龙头”等句子,形象生动,富有音乐美。
  • 艺术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杯传筼篆飞犀兕”,通过杯中之物的变化,隐喻友情的深厚与长久。
  • 主题思想: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重视以及对自己才能的自信。通过对张参军小亭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态度。
  1. 历史背景
  • 此诗作于明代,当时文人墨客多有隐逸之风,崇尚自然与淡泊名利。张嗣纲的创作也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他通过描写竹构亭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张嗣纲的《和张参军竹建构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志趣的诗歌,也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