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马甲营

马甲营前江水回,黄龙青雀集江隈。
风吹锦缆金成韵,雪满牙樯玉作堆。
舞絮条条垂折柳,飞花片片点寒梅。
归舟日对长亭醉,薄暮愁听画角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马甲营》是明代诗人张嗣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张嗣纲,字效忠,号清远,是明神宗万历年间的一位杰出文人。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才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 诗歌原文
    风卷锦缆动春光,雪满牙樯玉作堆。
    舞絮条条垂折柳,飞花片片点寒梅。
    归舟日对长亭醉,薄暮愁听画角哀。

  3.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泊马甲营》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如“江水回”暗示着历史的变迁,“黄龙青雀”则可能寓意着某种吉祥或权威的象征。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及个人情感的流露。
  • 结构布局:诗歌的结构严谨,语言精炼,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魅力。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作创作于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 个人经历:张嗣纲少怀大志,但仕途不顺,最终在年八十五岁时去世。这种经历让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社会责任感。
  1. 文化价值
  • 历史传承:作为明朝的文学作品,《泊马甲营》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艺术鉴赏:其精巧的构思和深邃的意境,使得《泊马甲营》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值得深入研究和赏析。

《泊马甲营》不仅是张嗣纲个人的代表作,更是明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是研究明代乃至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