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贞宇不遇

江亭一别两经秋,江上亭云晚更悠。
楚泽思湘虚远佩,山阴访戴负归舟。
沣兰沅芷情何恨,廊庙江湖分未投。
秋水林塘羌十亩,贻君杜若采芳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贞宇不遇》是明代张子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作者在仕途上的挫折与无奈。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张子翼生平:张子翼(一五二七——?),字汝临,号事轩,琼山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曾担任武昌县教谕,后升任广西陆川知县。在任职期间,他受到民众的尊敬,并有“名宦”之称。退休后,张子翼闭门课子,与海瑞、王弘诲等人保持着诗简往来。
  • 作品特点:张子翼的诗歌以明陈是集《溟南诗选》所录张子翼诗为底本,校以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海口海南书局印行之《海南丛书》第五册《张事轩摘稿》进行整理。他的诗歌多关注民生疾苦,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1. 诗词原文及译文
  • 原文:江亭一别两经秋,江上亭云晚更悠。楚泽思湘虚远佩,山阴访戴负归舟。沣兰沅芷情何恨,廊庙江湖分未投。秋水林塘羌十亩,贻君杜若采芳洲。
  • 译文:江亭一别已过两载春秋,江上的亭阁云雾缭绕更悠扬,怀念远方的友人心情如同佩戴着空荡的玉佩。在山阴之地拜访戴渊却只带回了归船,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和怅惘。想到朝廷内外的纷争如沣兰沅芷般让人感到遗憾,而自己却只能在江湖之中徘徊不定,未能投身于朝廷的政治斗争中。秋水环绕的池塘旁长满了杜若,希望这些美好的景物能够安慰你。
  1. 主题思想
  • 友情:《访贞宇不遇》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和牵挂。通过描写与友人相见时的感慨和不舍,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 政治理想:诗中的“廊庙江湖分未投”暗示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未能得以实现。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的志向并未得到伸展,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无奈和彷徨。
  • 自然之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秋天的水塘、杜若等元素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自然意象,如“亭云”、“归舟”、“沣兰沅芷”等,这些都赋予了诗歌丰富的情感色彩,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优美,韵律和谐,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貌。同时,诗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使读者容易理解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深情厚意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访贞宇不遇》创作于明代嘉靖年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的张子翼,其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访贞宇不遇》作为其代表作之一,被后人传颂,显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访贞宇不遇》不仅是对友人深厚友情的体现,也是作者个人政治抱负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