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适度夜云收,穿罢金针始欲愁。
巧学天孙容易得,只妨夫婿似牵牛。
七夕杂诗
介绍
《七夕杂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诗人背景: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诗三大家”,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善于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作品往往富有想象力和神秘色彩。李贺的生平多有传奇色彩,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但仕途坎坷,晚年生活困苦,这些个人经历也深深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诗作原文:《七夕》,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主题分析:这首诗通过对七夕乞巧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慨。开头两句“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女子在昏暗的庭院中独自思念,体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于孤独的无奈。接下来“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通过七夕的传说和民间习俗,展现了节日的氛围和女子们的活动。结尾两句“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则通过对比天上的牛郎织女和人间的爱情,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向往。
艺术特色:李贺的诗歌语言独特,意象丰富,善于运用神话、传说等元素,构建出梦幻般的意境。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每一行都充满了深意,如“鹊辞穿线月”中的“穿线月”寓意着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和期待,而“花入曝衣楼”则暗示了女子们忙碌于节日准备的场景。全诗构思精巧,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对神话传说的巧妙融合,使得整首诗歌既有现实感又不失浪漫色彩。
文化影响:《七夕杂诗》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作为七夕节的传统描述之一,它承载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美好祈愿,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此外,这首诗的语言和意象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研究唐代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七夕杂诗》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唐代诗歌,通过对七夕之夜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深切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