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广西参政刘允中

重臣授钺殿南邦,五月旌旗过上江。
青带碧簪环画省,绿沉金锁护油幢。
峒丁万笠春耕野,海估千船晓渡泷。
铜柱南边相忆处,尺书难寄鲤鱼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广西参政刘允中》是明代著名诗人张以宁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诗人张以宁,字志道,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学者称翠屏先生。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元朝至明朝,经历了官场起伏和个人挫折,最终不幸逝世。张以宁的诗歌创作多取材自其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2. 诗句解析:首句“重臣授钺殿南邦”中的“重臣”指高官,而“授钺”则暗示了权力和责任的重大。次句“五月旌旗过上江”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历史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第三句“青带碧簪环画省”中的“画省”指的是古代的尚书省,这里通过“青带碧簪”这一形象,展现了官员们庄重、典雅的形象。最后两句“铜柱南边相忆处,尺书难寄鲤鱼双”,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书信往来的困难。
  3.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寄广西参政刘允中》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每句七言,共八句,音律和谐,节奏鲜明。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的描绘,以及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感和浓厚的现实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4. 历史背景:该作品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初,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复杂多变。张以宁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文化氛围。
  5. 文化价值:除了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外,《寄广西参政刘允中》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文化遗产,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传承精神。

《寄广西参政刘允中》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政治背景,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朋友来说,深入了解和研究这首诗,无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演变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