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孔伯逊延平录事

阙里诸孙圣代英,作官去拜四先生。
雷霆入地溪声合,星斗罗空剑气明。
千载有传文献盛,三年无事纪纲行。
薰风荔子丹时后,重待扶摇觐帝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孔伯逊延平录事》是明代学者张以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孔伯逊赴任延平录事的场景,表达了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和对其政治生涯的肯定。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张以宁,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他的仕途经历了起伏,元泰定中进士后,因故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来官至翰林侍读学士。
  • 文学成就:张以宁有《春王正月考》和《翠屏集》,其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诗歌原文:阙里诸孙圣代英,作官去拜四先生。雷霆入地溪声合,星斗罗空剑气明。千载有传文献盛,三年无事纪纲行。薰风荔子丹时后,重待扶摇觐帝京。
  • 诗句解读:首联“阙里诸孙圣代英,作官去拜四先生”表达了孔伯逊作为孔子后裔,在圣代担任重要职务的荣耀;颔联“雷霆入地溪声合,星斗罗空剑气明”则描绘了孔伯逊赴任时的壮观场景和英勇气概。颈联“千载有传文献盛,三年无事纪纲行”赞颂了他将在位期间能够传承并弘扬丰富的文化知识。尾联“薰风荔子丹时后,重待扶摇觐帝京”则寄托了对他未来仕途的美好期盼,期待他能够如凤凰涅槃般再次腾飞,达到更高的政治境界。
  1.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
  • 艺术特色: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描写,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特别是对孔伯逊赴任的描写,既展示了其威严的仪态,又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主题思想:诗中不仅歌颂了孔伯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品质,也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敬仰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通过对孔伯逊的赞美,张以宁也传达了自己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国家繁荣稳定的祝愿。
  1. 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影响
  • 现实意义:在当代,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同时,它也启发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影响: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诗人在创作中受到了张以宁作品的启发,使得这首经典之作得以流传至今。

《送孔伯逊延平录事》不仅是张以宁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以及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