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建阳文公宅里

河南夫子骑箕去,建水重生盖世翁。
昔日中原知侍讲,清朝四海学文公。
山藏剑履人如玉,壁出诗书气若虹。
卜筑何时邻此地,咏归溪上舞雩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建阳文公宅里》是元末明初诗人张以宁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1. 作品原文
    河南夫子骑箕去,建水重生盖世翁。
    昔日中原知侍讲,清朝四海学文公。
    山藏剑履人如玉,壁出诗书气若虹。
    卜筑何时邻此地,咏归溪上舞雩风。

  2. 作者介绍

  • 张以宁: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字志道,号翠屏山人,福建古田人,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清新健朗,其代表作为《翠屏集》,集中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的深刻感悟。
  • 生平经历:张以宁在元代后期进入官场,并在明朝初期担任过重要的文职职位,如翰林侍读学士等。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的双重面貌。
  1. 作品解析
  • 意境营造:《至建阳文公宅里》通过描绘河南夫子的离去以及新的主人翁的出现,表达了一种时间流转与文化传承的主题。诗中的“山藏剑履人如玉,壁出诗书气若虹”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象征着学问与德行的结合。
  • 语言特色:张以宁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和艺术效果。《至建阳文公宅里》中的“气若虹”和“如玉”等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性和视觉冲击力。

张以宁的《至建阳文公宅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抱负的佳作,更是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