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州大浪滩

东来乱石如山高,长江斗泻湍声豪。蛟鼍奔走亡其曹,青天白雪扬洪涛。
舟子撑杀白木篙,长牵百丈嗟尔劳。侧身赤足如猿猱,舟中行子心忉忉,山木巃嵷杜鹃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严州大浪滩》是元末明初诗人张以宁创作的一首诗。以下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张以宁(1302—1370),字志道,号翠屏山人,福建古田人。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至正间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在明代洪武初,任侍讲学士。其诗清健,有《翠屏集》等作品存世。
  1. 创作时期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中国历经战乱,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多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时代的变迁。张以宁作为当时的文人,他的创作也深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严州大浪滩》中“东来乱石如山高,长江斗泻湍声豪”等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用词简练而有力,展现了诗人卓越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绘画能力。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大浪滩景象的描写,间接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例如,“舟子撑杀白木篙,长牵百丈嗟尔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艰辛,以及他们为生计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 象征意味:“蛟鼍奔走亡其曹,青天白雪扬洪涛”等句,不仅描述了大浪滩的自然景色,还可能隐喻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民众在这种环境中的无奈生活状态。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通过对《严州大浪滩》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元末明初的社会状况及文化背景。同时,该诗作为元代晚期的代表作品,也为研究当时的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化传承:《严州大浪滩》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元末社会的现实,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文化传承的价值使得《严州大浪滩》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

《严州大浪滩》不仅是张以宁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元末明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了解这首作品,可以更好地认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状况,以及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