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千树柳,尽是故倡家。
憨态向谁好,柔枝空复斜。
掌中身似燕,钗畔髻如鸦。
遮莫思张绪,无心折杏花。
堤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堤柳》的文学意蕴
白居易在《隋堤柳》中,以“悯亡国也”的悲悯情怀,描述了隋朝末年炀帝在汴河口种下柳树,用以护河防灾的历史往事。岁月沧桑,这些柳树如今已变得残破衰朽,老枝病叶,曾经见证了大业年间春色。这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兴亡感慨的诗歌,也反映了他深厚的历史情感和人文关怀。
明代散曲家金銮的《柳堤》,则是通过描写春天里堤边柳树的美景,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诗中的”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画卷,而”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则将春日里的自然气息和人的情感巧妙结合。
唐代杜牧的《隋堤柳》同样充满了浓厚的历史色彩。诗中不仅叙述了隋朝末年的一段历史,还借隋堤柳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概以及对国家兴废更替的深刻思考。
戴叔伦的《堤上柳》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反映了唐德宗时代相对稳定的经济恢复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是通过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金銮的《柳堤》、杜牧的《隋堤柳》和戴叔伦的《堤上柳》都是文学作品中关于柳树的经典之作。《隋堤柳》中那棵被岁月蚀刻得几近枯死的柳树,承载着历史的沉重;杜牧笔下的柳树,则似乎在诉说着兴亡的故事;戴叔伦的《堤上柳》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柳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共同编织出一幕幕动人的自然和人文画面。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柳树的喜爱,更能从中窥见他们对于生命、历史、社会乃至自然的深刻感悟。柳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其生命力与历史变迁紧密相连,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