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肃虏侯黄虎痴

百年心事总休论,堕泪凭看石上痕。
竹帛早应传魏胜,河山终不负刘琨。
当时杖履知何在,此日衣冠赖孰存?
一自将台星殒后,胡尘天地尚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肃虏侯黄虎痴》是明朝诗人张煌言的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创作年代:《吊肃虏侯黄虎痴》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具体年代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诗是在明朝末年或明朝灭亡后不久创作的。
  • 作者生平:张煌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其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活动,并在明朝灭亡后继续进行抵抗斗争。
  1. 诗歌原文
  • 原文:百年心事总休论,堕泪凭看石上痕。竹帛早应传魏胜,河山终不负刘琨。当时杖履知何在,此日衣冠赖孰存?一自将台星殒后,胡尘天地尚黄昏!
  • 注释:这首诗共八句,每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感慨和爱国情怀。诗中的“坠泪”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悲伤。“河山终不负刘琨”则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坚定信念。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民族英雄的崇高精神境界。
  1. 主题思想
  • 爱国主义:《吊肃虏侯黄虎痴》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诗歌。通过抒发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个人命运的关注,诗人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忠诚。
  • 历史感伤:通过对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怀念,如魏胜、刘琨等,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代的深深哀思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民族觉醒: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的民族觉醒和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意志。

张煌言的《吊肃虏侯黄虎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历史感慨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启示着人们不忘国耻、珍爱和平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